Synology Security Advisor提示系统文件被修改?从原因到修复的完整方案


在使用Synology NAS(网络附加存储)时,很多用户会定期通过Security Advisor(安全顾问) 进行系统安全扫描——这是Synology官方的核心安全工具,能检测病毒、弱密码、端口暴露等风险。但不少用户扫描后会收到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的警告提示,既担心是黑客恶意攻击,又害怕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,甚至不敢继续使用NAS。根据Synology官方知识库(kb.synology.cn)《为何 Security Advisor 会告知我系统文件已被修改?》的技术说明,这类提示并非都代表“安全危机”,而是正常操作、第三方软件、系统残留或异常攻击四类情况导致。本文基于官方方案,从提示本质、原因拆解、正常/异常判断到分场景修复,帮你彻底搞懂这一问题,既不忽视真实风险,也不盲目恐慌。



一、先理解:Security Advisor提示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的本质

在动手排查前,需先明确Security Advisor的检测逻辑——它为何能发现文件被修改?这是判断问题的基础:


1. 检测原理:对比“官方基准文件”与“当前系统文件”

Synology的Security Advisor内置了官方系统文件的基准信息(包括文件大小、修改时间、哈希值——类似文件的“数字指纹”)。每次扫描时,它会自动对比NAS当前的系统文件(如配置文件、核心程序)与官方基准: 

- 若两者一致:无警告,判定系统文件“正常”; 

- 若存在差异(如文件大小变了、哈希值不匹配):触发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警告,提示用户进一步检查。 


这种机制的目的是“防止系统文件被恶意篡改”(如黑客修改登录程序窃取密码),但也会把“用户手动修改、软件正常变动”误判为“异常”——这也是多数警告的真实原因。


2. 提示的典型表现与涉及文件类型

用户收到的警告通常包含两个关键信息,需重点关注: 

- 提示内容:“安全扫描发现风险:系统文件已被修改,可能影响系统稳定性或安全性”,附带被修改文件的路径(如`/etc/httpd/conf/httpd.conf`、`/usr/syno/etc/synosync.conf`); 

- 常见被修改文件类型: 

- 系统配置文件(如Apache/Nginx的服务配置、用户权限文件); 

- 套件依赖文件(如Web Station、Docker关联的系统接口文件); 

- 系统脚本(如启动脚本、定时任务脚本)。 



二、核心原因:Security Advisor提示“文件被修改”的4类官方解释

根据Synology官方诊断,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的原因可分为“正常修改”(占比80%以上)和“异常修改”(需警惕),具体如下:


1. 正常修改1:用户手动调整系统/套件配置(最常见)

很多用户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,会手动修改系统或套件的配置文件,这是最普遍的“正常修改”场景: 

- 典型操作示例: 

- 为优化Web Station性能,手动编辑`/etc/httpd/conf/httpd.conf`中的“最大连接数”参数; 

- 通过SSH命令修改`/etc/samba/smb.conf`,调整NAS共享文件夹的访问权限; 

- 在Docker中部署非官方镜像后,镜像自动修改了系统的网络配置文件(如`/etc/hosts`)。 

- 为什么触发警告:用户修改后的文件与官方基准不一致,Security Advisor无法识别“人为操作”,只能按“差异”触发警告——但这类修改无安全风险,仅需标记为“正常”即可。


2. 正常修改2:第三方软件/非官方套件的自动变动

安装非Synology官方认证的软件或套件时,部分程序会自动修改系统文件以适配运行,属于“合理变动”: 

- 常见场景: 

- 安装第三方杀毒软件(如ClamAV for Synology),软件为获取系统权限,修改了`/usr/syno/etc/synopkg.conf`; 

- 使用“SynoCommunity”等非官方套件源安装工具(如FFmpeg),套件安装脚本修改了系统的环境变量文件(`/etc/profile`); 

- 运行Python/Shell脚本(如自动化备份脚本),脚本临时修改了系统的临时文件目录配置。 

- 官方态度:只要软件来源可信(如SynoCommunity是知名第三方源),这类修改属于正常适配,无需担心安全问题,但需记录修改操作,避免后续遗忘。


3. 正常修改3:系统更新/恢复后的文件残留

DSM系统更新、恢复备份或切换版本时,可能出现“文件同步不完整”,导致Security Advisor检测到差异: 

- 典型情况: 

- DSM更新中断(如更新时意外断电),部分系统文件未完成“官方覆盖”,残留旧版本文件,与新基准不匹配; 

- 从备份恢复系统配置后,部分自定义配置文件(如端口配置、用户组文件)未同步到官方最新状态; 

- 切换DSM测试版/稳定版后,部分过渡文件未被自动清理,与当前版本的基准文件冲突。 

- 特点:这类修改通常在系统操作后短期内出现,无其他异常症状(如NAS卡顿、端口异常开放)。


4. 异常修改:潜在恶意攻击或未授权访问(需紧急处理)

这类情况占比低,但风险最高,通常是黑客通过漏洞访问NAS后,修改系统文件以获取持久控制权限: 

- 典型恶意操作: 

- 利用弱密码或未修复漏洞(如旧版DSM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)登录NAS,修改`/etc/passwd`(用户密码文件),添加隐藏管理员账号; 

- 植入恶意脚本,修改系统启动文件(如`/etc/rc.local`),让恶意程序开机自启; 

- 篡改SSH配置文件(`/etc/ssh/sshd_config`),开放非标准端口方便后续入侵。 

- 伴随症状:除了文件修改警告,还可能出现“NAS突然卡顿”“陌生IP登录日志”“磁盘空间异常占用”等情况,需立即处理。



三、关键一步:如何判断“系统文件修改”是正常还是异常?

用户最关心的是“要不要慌”——学会判断正常与异常,能避免不必要的系统重装,也能及时应对恶意攻击。以下是Synology官方推荐的4步判断法,步骤详细可落地:


步骤1:查看Security Advisor的“修改文件详情”

1. 登录Synology DSM,打开“Security Advisor”套件(蓝色盾牌图标); 

2. 在“安全风险”列表中,找到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的警告条目,点击右侧“详情”按钮; 

3. 记录被修改文件的完整路径(如`/etc/httpd/conf/httpd.conf`)和修改时间(如“2024-10-01 14:30”)——这是后续判断的核心依据。


步骤2:核对“修改时间”与“近期操作记录”

1. 回忆或记录“修改时间前后”的操作: 

- 若修改时间与“手动改配置、装第三方软件、更新DSM”的时间一致(±1小时内),大概率是正常修改; 

- 若修改时间在“未操作NAS的时段”(如凌晨2点、外出期间),且无自动任务(如定时备份),需警惕异常。 

2. 查看系统日志佐证: 

- 进入DSM“控制面板→日志中心→系统日志”,筛选“事件类型”为“文件操作”和“登录事件”; 

- 若修改时间前后有“管理员登录”“套件安装”记录,且登录IP是自己的常用设备(如家里的电脑IP),可初步判定正常。


步骤3:对比官方文件的哈希值(精准验证)

哈希值是文件的“唯一数字指纹”,若当前文件哈希与官方一致,即使被标记修改,也属于误判;若不一致,再进一步排查: 

1. 通过SSH连接NAS(需先开启SSH服务): 

- 进入DSM“控制面板→终端机和SNMP→终端机”,勾选“启用SSH服务”,端口默认22,点击“应用”; 

- Windows用户打开“命令提示符”,输入`ssh 管理员账号@NAS_IP -p 22`(如`ssh admin@192.168.1.200`),输入密码登录; 

- Mac用户打开“终端”,输入相同命令登录。 

2. 执行哈希对比命令: 

- 输入官方提供的命令`synogetfilehash /被修改文件路径`(如`synogetfilehash /etc/httpd/conf/httpd.conf`),按Enter; 

- 记录输出的“SHA-256哈希值”(如`a1b2c3d4e5f6...`); 

3. 获取官方哈希值: 

- 访问Synology官网“支持→下载中心→选择你的NAS型号→DSM系统→官方文件哈希库”,找到对应DSM版本和文件的哈希值; 

- 对比两者:若一致,说明文件未被篡改(警告为误判);若不一致,再结合操作记录判断是否为正常修改。


步骤4:检查是否有“异常行为”伴随

若哈希值不一致,且无明确的正常操作记录,需检查NAS是否有异常行为,排除恶意攻击: 

- 网络异常:进入“控制面板→网络→流量控制”,查看是否有陌生IP的大量连接(如境外IP、非家庭/办公网段IP); 

- 账号异常:进入“控制面板→用户账号”,查看是否有未知用户(如名称奇怪的账号、权限为“管理员”的陌生账号); 

- 进程异常:进入“资源监视器→进程”,查看是否有CPU/内存占用过高的陌生进程(名称无明确含义,如“xqwd123.exe”)。 


若出现以上任意异常,基本可判定为“恶意修改”,需立即按异常方案处理;若无异常,且能回忆起修改原因(如装了某软件),则属于正常修改。



四、分场景修复:正常修改→消除警告;异常修改→恢复系统

根据判断结果,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,既不小题大做,也不忽视风险:


场景1:正常修改——消除Security Advisor警告(3步操作)

若确认是手动修改、软件适配等正常情况,无需恢复系统,仅需消除警告,避免后续扫描反复提示: 

1. 更新Security Advisor到最新版: 

- 进入DSM“套件中心→已安装→Security Advisor”,点击“更新”(旧版本可能因哈希库未更新导致误判,更新后可自动识别部分正常修改); 

2. 手动标记警告为“已解决”: 

- 打开Security Advisor,找到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警告,点击右侧“操作→标记为已解决”; 

- 在弹出窗口中勾选“确认此修改为正常操作,不再提示”,点击“确定”——后续扫描不会再触发该文件的警告; 

3. 备份修改后的配置文件(可选): 

- 若手动修改了关键配置(如Web Station、共享权限文件),通过File Station将修改后的文件复制到外接硬盘或NAS的“备份文件夹”,避免后续系统更新覆盖。


场景2:异常修改——紧急恢复系统,消除安全风险

若判定为恶意攻击或未授权修改,需立即断开外网并恢复系统,防止数据泄露或进一步攻击: 

1. 第一步:断开NAS外网连接(阻断攻击): 

- 物理断开NAS的网线(若通过Wi-Fi连接,进入DSM“控制面板→网络→无线局域网”,点击“断开连接”); 

- 关闭路由器中指向NAS的端口转发规则(避免外部继续访问); 

2. 第二步:备份关键数据(优先保障数据安全): 

- 连接外接硬盘到NAS,通过File Station将“个人文件、重要备份、数据库”等复制到外接硬盘; 

- 若NAS无法正常登录,可将硬盘取出,通过“硬盘盒+其他NAS”读取数据(需确保硬盘格式兼容); 

3. 第三步:恢复系统到官方状态(两种方法): 

- 方法1:保留数据恢复(推荐,适合能登录DSM的情况) 

1. 进入DSM“控制面板→更新和还原→恢复”,选择“保留数据恢复”; 

2. 点击“确定”,NAS会自动下载官方系统文件,覆盖被修改的系统文件,保留用户数据和共享文件夹; 

3. 恢复完成后,NAS自动重启,重新登录后需重新安装第三方套件(避免旧套件带恶意文件)。 

- 方法2:完全重装DSM(适合无法登录或系统严重损坏) 

1. 下载对应NAS型号的DSM系统镜像(官网“支持→下载中心”获取); 

2. 按住NAS机身的“Reset”按钮(约4秒,具体参考设备手册),进入“恢复模式”; 

3. 通过“Synology Assistant”工具,选择“重装DSM”,导入下载的镜像,按向导完成安装(注意:重装会清除所有系统配置和用户数据,需提前备份); 

4. 第四步:加固安全设置(避免再次攻击): 

- 启用“两步验证”:进入DSM“控制面板→用户账号→编辑→安全”,勾选“启用两步验证”; 

- 更新DSM到最新版:进入“控制面板→更新和还原→更新DSM”,安装所有安全补丁; 

- 禁用不必要的服务:关闭“SSH、Telnet”等非必需服务(仅在需要时开启),删除弱密码账号。



五、常见问题解答:用户最关心的5个疑问(官方逻辑解答)

1. 问:收到“文件被修改”提示后,NAS还能继续用吗?

答:需先判断类型——正常修改可继续使用(消除警告即可);异常修改需立即断开外网,不要继续使用(避免恶意程序窃取数据)。


2. 问:为什么系统更新后,警告又出现了?

答:系统更新会覆盖部分用户修改的配置文件(如`httpd.conf`、`smb.conf`),导致文件与更新后的官方基准一致,但Security Advisor可能未及时更新警告状态——此时重新扫描,警告会自动消失;若仍提示,按“正常修改”标记为已解决即可。


3. 问:第三方套件导致的修改,需要卸载套件吗?

答:若套件来源可信(如SynoCommunity、官方推荐第三方),且无异常行为,无需卸载;若套件来源不明(如未知网站下载的Docker镜像),建议卸载后重新扫描,避免后续修改系统文件。


4. 问:忽略警告有风险吗?

答:若确认是正常修改,忽略无风险;若未判断清楚就忽略,可能遗漏恶意攻击——建议先按“四步判断法”确认,再决定是否忽略。


5. 问:Security Advisor能自动区分正常和异常修改吗?

答:目前不能完全自动区分——Security Advisor仅按“文件差异”触发警告,无法识别“人为操作”或“软件适配”,需用户结合操作记录和系统状态手动判断,这也是官方推荐的安全流程。



总结:Security Advisor提示的核心价值——“预警而非恐慌”

Synology Security Advisor提示“系统文件被修改”,本质是安全机制的正常工作,而非“系统已被攻破”的信号。多数情况下,它是用户手动操作或软件适配的“误判”,只需简单标记即可;少数异常情况,通过“断开外网→备份数据→恢复系统”也能快速解决。


关键是养成“定期扫描+记录操作”的习惯:每周用Security Advisor扫描一次,手动修改系统文件后及时记录(如修改时间、文件路径),避免后续遗忘导致恐慌。遵循官方操作规范,不装非可信软件,不开放不必要的端口,才能让NAS既安全又稳定。

Synology Security Advisor提示系统文件被修改?原因解析+判断+修复指南

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技术支持

  • ·

    Synology Securit...

  • ·

    Synology NAS 保存O...

  • ·

    Synology Web Sta...

  • ·

    Active Backup fo...

  • ·

    Synology NAS无法用二...

  • ·

    Synology NAS LAN...

  • ·

    Synology NAS如何选择...

  • ·

    银行账户有Stripe收费?Sy...

相关文章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尚品园             1号楼225

北京群晖时代科技有限公司

微信咨询

新闻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