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Synology NAS 的存储配置中,“RAID Group” 是连接物理硬盘与逻辑存储(存储池、卷)的核心桥梁 —— 但多数用户初次接触时,常将其与 “存储池”“卷” 混淆,导致配置时不知从何入手。实际上,RAID Group 是通过特定算法将多块物理硬盘整合为 “单一逻辑单元” 的技术集合,直接决定数据的安全性、存储性能与容量利用率。本文基于 Synology 官方技术文档(原文链接:https://kb.synology.cn/zh-cn/DSM/tutorial/What_is_RAID_Group),从基础定义到实际应用,全面拆解 Synology RAID Group,帮你彻底搞懂这一 NAS 存储核心概念。
一、基础认知:什么是 Synology RAID Group?
要理解 RAID Group,需先明确其 “物理硬盘整合” 与 “算法驱动” 的本质,避免仅停留在 “硬盘组合” 的表面认知:
1. RAID Group 的核心定义
Synology RAID Group(简称 “RAID 组”)是指:通过 RAID(独立磁盘冗余阵列)技术,将 2 块及以上物理硬盘(HDD/SSD)按特定算法(如镜像、条带化、校验)整合为一个逻辑存储单元。这个逻辑单元对上层系统(如 DSM 的存储池)而言,相当于 “一块超大容量的虚拟硬盘”,可直接用于创建存储池和卷,最终供用户存储文件。
2. RAID Group 的工作原理(用通俗例子解释)
以最常见的 “RAID 1 Group”(2 块硬盘)为例,其工作原理类似 “文件复印存档”:
- 当你向 NAS 写入 1 个 1GB 的文档时,RAID 1 Group 会自动将文档 “同时复制两份”,分别存储到 2 块物理硬盘中(即 “镜像模式”);
 
- 若其中 1 块硬盘损坏,系统可从另一块硬盘中读取完整文档,避免数据丢失;
 
- 而 “RAID 0 Group”(2 块硬盘)则类似 “文件拆分协作”:将 1GB 文档拆分为 2 个 500MB 的片段,分别存储到 2 块硬盘,读取时再合并,以此提升速度(但无容错能力)。
 
3. 为什么需要 RAID Group?(单硬盘的痛点对比)
直接使用单块硬盘(Basic 模式,非 RAID Group)存在 3 大痛点,而 RAID Group 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:
痛点类型  | 单硬盘(Basic 模式)表现  | RAID Group(如 RAID 1/5)解决方案  | 
数据安全风险  | 硬盘损坏即数据全丢(无容错能力)  | 通过镜像 / 校验技术,支持 1-2 块硬盘损坏时数据恢复  | 
存储性能瓶颈  | 读写速度 = 单硬盘物理速度(如 HDD 约 150MB/s)  | 通过条带化技术,读写速度 = 多硬盘速度叠加(如 RAID 0 达 300MB/s)  | 
容量扩展不便  | 单硬盘容量固定,扩容需手动迁移数据到更大硬盘  | 支持多硬盘组合,容量 = 多硬盘协同计算(如 RAID 5 3 块 4TB=8TB 可用)  | 
二、Synology RAID Group 的 3 大核心作用(用户最关心的价值)
RAID Group 并非 “技术噱头”,而是从 “安全、性能、容量” 三个维度解决 NAS 存储的核心需求,不同用户可根据优先级选择对应的 RAID 类型:
1. 保障数据安全:容错能力是核心(企业 / 家庭用户均需)
数据安全是 RAID Group 最核心的价值,通过 “镜像”“校验” 两种技术实现容错,不同 RAID 类型的容错能力不同:
- 原理:将一块硬盘的所有数据 “实时复制” 到另一块 / 多块硬盘(如 RAID 1 用 2 块硬盘,数据完全一致);
 
- 优势:容错能力直接,硬盘损坏后数据可立即从镜像盘读取,无需复杂恢复;
 
- 适用:家庭用户存储照片 / 视频、企业存储财务文档等 “不可丢失” 的数据。
 
- 原理:在多块硬盘中分配 1-2 块硬盘存储 “校验数据”(非完整复制,而是通过算法计算得出),当 1 块硬盘损坏时,通过校验数据 + 其他硬盘数据反向计算,恢复损坏数据;
 
- 优势:容量利用率更高(RAID 5 3 块硬盘仅用 1 块存校验,可用容量 8TB;RAID 1 2 块硬盘仅用 1 块存数据,可用容量 4TB);
 
- 适用:企业文件共享、监控录像存储等 “大容量 + 需容错” 的场景。
 
2. 提升存储性能:解决读写卡顿(高负载场景必备)
当 NAS 用于 “频繁读写” 场景(如团队同步文件、视频剪辑、数据库存储)时,单硬盘速度无法满足需求,RAID Group 通过 “条带化(Striping)” 技术提升性能:
- 条带化原理:将文件拆分为多个 “数据块”(如 64KB/128KB),按顺序存储到不同硬盘中 —— 读取时多块硬盘同时传输数据,速度叠加;
 
- 单块 HDD 读写速度约 150MB/s,2 块硬盘组成 RAID 0 Group,读写速度可达 280-300MB/s;
 
- 4 块 SSD 组成 RAID 10 Group,读写速度可达 1500-2000MB/s,满足 4K 视频剪辑的实时存储需求;
 
- 注意:仅 RAID 0/10 支持高性能条带化,RAID 1/5/6 因需同步 / 校验数据,写速度会略低于单硬盘叠加值,但读速度仍有提升。
 
3. 整合存储容量:高效利用多硬盘(大容量需求场景)
单块硬盘容量有限(如最大 20TB),而 RAID Group 可将多块硬盘的容量 “协同整合”,提供更大的单一逻辑容量,且避免 “多块单硬盘分散管理” 的麻烦:
- RAID 0 Group:总容量 = 所有硬盘容量之和(如 2 块 4TB=8TB,无容量损失);
 
- RAID 1 Group:总容量 = 最小硬盘容量(如 2 块 4TB=4TB,1 块硬盘存镜像);
 
- RAID 5 Group:总容量 =(硬盘数量 - 1)× 最小硬盘容量(如 3 块 4TB=8TB,1 块存校验);
 
- SHR Group(Synology 特有):总容量 = 所有硬盘容量之和 - 最大单块硬盘容量(如 2TB+3TB+4TB=5TB,更灵活利用大容量硬盘);
 
- 优势:用户无需在 “硬盘 1 存照片、硬盘 2 存文档” 之间切换,所有数据可统一存储在 RAID Group 对应的卷中,管理更高效。
 
三、关键区分:RAID Group vs 存储池 vs 卷(避免概念混淆)
这是用户最易混淆的三个概念 —— 三者是 “物理→逻辑→文件系统” 的层级关系,缺一不可,需明确各自定位:
层级  | 核心定义  | 作用  | 对应操作(DSM 界面)  | 
1. RAID Group  | 物理硬盘的整合单元(底层)  | 将多块物理硬盘变为 “虚拟硬盘”,提供安全 / 性能基础  | 「存储管理器→RAID Group→创建」  | 
2. 存储池  | 基于 RAID Group 的逻辑存储层(中层)  | 管理 RAID Group 的容量分配,支持添加缓存、扩展容量  | 「存储管理器→存储池→创建」(需先选 RAID Group)  | 
3. 卷  | 基于存储池的文件系统层(上层)  | 格式化存储池为可读写的文件系统(如 Btrfs/EXT4),供用户存储文件  | 「存储管理器→卷→创建」(需先选存储池)  | 
通俗类比:RAID Group 相当于 “用多块砖砌成的大石板”(底层基础),存储池相当于 “在石板上划分的区域”(中层分配),卷相当于 “在区域里铺的瓷砖”(上层可用)—— 没有 RAID Group,存储池和卷就失去了物理载体。
四、Synology 支持的 RAID Group 类型及适用场景(用户选型指南)
Synology 针对不同用户需求,提供 7 种常见 RAID Group 类型,每种类型的硬盘数量、容错能力、性能差异显著,需按需选型:
RAID 类型  | 硬盘数量要求  | 容错能力  | 容量利用率(以 4 块 4TB 为例)  | 性能特点  | 适用场景  | 
Basic(非 RAID)  | 1 块  | 无(硬盘坏即丢)  | 100%(4TB)  | 读写 = 单硬盘速度  | 新手临时存储、非重要数据(如下载文件)  | 
RAID 0  | 2-16 块  | 无  | 100%(16TB)  | 读写最快(多硬盘叠加)  | 视频渲染临时文件、游戏安装包(无安全需求)  | 
RAID 1  | 2 块  | 单盘容错  | 50%(4TB)  | 读快,写慢(需同步)  | 家庭照片 / 文档、企业小容量核心数据  | 
RAID 5  | 3-16 块  | 单盘容错  | 75%(12TB)  | 读快,写略慢(校验计算)  | 企业文件共享、监控录像(平衡安全与容量)  | 
RAID 6  | 4-16 块  | 双盘容错  | 50%(8TB)  | 读快,写最慢(双重校验)  | 企业归档数据、医疗 / 财务等高安全需求  | 
RAID 10  | 4-16 块(偶数)  | 每组单盘容错  | 50%(8TB)  | 读写均快(条带 + 镜像)  | 数据库服务器、视频剪辑(高负载 + 安全)  | 
SHR(混合 RAID)  | 1-16 块  | 1-2 盘容错(视数量)  | 灵活计算(4 块 4TB=12TB)  | 性能适中,扩容灵活  | 新手、逐步添加硬盘的家庭 / 小型办公  | 
选型建议:① 家庭用户优先选 SHR(1 块起步,后期加硬盘)或 RAID 1(2 块,安全);② 中小企业选 RAID 5(3 块,平衡);③ 大型企业选 RAID 6/10(4 块 +,高安全 / 高性能)。
五、创建 Synology RAID Group 的 4 个前提条件
并非所有硬盘和 NAS 都能创建任意 RAID Group,需满足以下基础条件,否则会导致创建失败:
1. 硬盘数量达标(核心前提)
严格遵循对应 RAID 类型的硬盘数量要求:① 至少 1 块(Basic/SHR);② 至少 2 块(RAID 0/1);③ 至少 3 块(RAID 5);④ 至少 4 块(RAID 6/10)—— 数量不足时,DSM「存储管理器」会灰色屏蔽该 RAID 选项。
2. 硬盘类型一致(避免性能瓶颈)
- 同一 RAID Group 中,HDD 与 SSD 不可混合(SSD 速度远高于 HDD,混合会导致 SSD 性能被拖累);
 
- 推荐使用同品牌、同型号、同容量的硬盘(如 3 块希捷 IronWolf 4TB HDD)—— 不同容量硬盘会以 “最小容量” 为基准计算(如 2TB+3TB+4TB,按 2TB 计算),浪费大容量硬盘空间。
 
3. 硬盘健康状态正常(避免 RAID 降级)
- 用旧硬盘创建前,需在 DSM「存储管理器→HDD/SSD」中查看 “健康状态”,确保显示 “正常”;
 
- 若硬盘有 “警告”(如 SMART 参数异常),不建议用于 RAID Group—— 会导致创建后 RAID 频繁 “降级”(容错能力失效),增加数据风险。
 
4. NAS 硬件支持(性能与插槽限制)
- 处理器要求:低性能 ARM 架构 NAS(如 DS220j)不支持 RAID 6/10(计算能力不足,无法完成校验);
 
- 插槽限制:NAS 硬盘插槽数量决定 RAID Group 的最大硬盘数(如 DS920 + 有 4 个插槽,RAID 10 最多用 4 块硬盘,无法用 8 块)。
 
六、常见问题解答(覆盖用户高频疑问)
1. 问:Synology RAID Group 创建后,还能添加新硬盘扩展容量吗?
答:分类型而定:① SHR Group:支持直接添加硬盘扩展(插入新硬盘,进入「存储管理器→存储池→操作→扩展容量」,无需删除数据);② 传统 RAID(如 RAID 5/6):部分中高端 NAS(如 DS3622xs+)支持添加硬盘扩展,但需重建 RAID Group(耗时久,期间性能下降);③ RAID 0/1/Basic:不支持扩展,需删除原 RAID Group(备份数据)后重新创建。
2. 问:RAID Group 显示 “降级” 是什么意思?该怎么处理?
答:“降级” 表示 RAID Group 中至少 1 块硬盘损坏,容错能力失效(如 RAID 5 坏 1 块硬盘,虽能正常使用,但再坏 1 块就会数据丢失)。处理步骤:① 登录 DSM→「存储管理器→RAID Group」,查看损坏硬盘的位置(如 “Slot 2”);② 关机后更换同型号硬盘;③ 开机后进入「RAID Group→操作→修复」,等待修复完成(耗时取决于硬盘容量)。
3. 问:SHR 是 RAID Group 的一种吗?和传统 RAID 有什么区别?
答:SHR 是 Synology 特有的 “智能 RAID Group 类型”,属于 RAID Group 的范畴,与传统 RAID 的核心区别是 “灵活性”:① 硬盘数量:SHR 支持 1 块起步,传统 RAID(如 RAID 5)需 3 块;② 容量利用:SHR 支持不同容量硬盘(如 2TB+3TB+4TB=5TB),传统 RAID 按最小容量计算(如 RAID 5 仅 4TB);③ 新手友好度:SHR 无需手动选择算法,DSM 自动配置,传统 RAID 需用户懂原理。
4. 问:有了 RAID Group,还需要备份数据吗?
答:必须备份!RAID Group 的容错能力不是 “万能保险”:① 超出容错上限(如 RAID 5 同时坏 2 块硬盘),数据仍会丢失;② RAID Group 无法防范 “逻辑错误”(如误删文件、病毒感染)—— 建议通过 Synology Hyper Backup,将 RAID Group 中的数据备份到外部硬盘或另一台 NAS,实现 “双重保障”。
5. 问:创建 RAID Group 时,选择 Btrfs 还是 EXT4 文件系统?和 RAID Group 有关吗?
答:文件系统(Btrfs/EXT4)是 “卷” 层级的设置,与 RAID Group 无直接关联,但会影响功能:① RAID Group 提供 “物理容量基础”;② 卷在 RAID Group 之上格式化文件系统 —— 若需 “文件版本控制”“快照” 功能,选 Btrfs;若仅需基础存储,选 EXT4。无论选哪种,RAID Group 的安全 / 性能特性不变。
七、总结:RAID Group 是 NAS 存储的 “地基”
Synology RAID Group 虽处于存储层级的底层,却是决定 NAS“安全、性能、容量” 的核心 —— 家庭用户通过 RAID 1/SHR 保障照片不丢失,企业用户通过 RAID 5/6/10 支撑业务数据存储。理解 RAID Group 的定义、作用及类型差异,是正确配置 Synology NAS 的第一步,后续的存储池、卷、共享文件夹配置,都需建立在合理的 RAID Group 基础上。
若仍不确定如何选择 RAID Group 类型,可先从 “SHR+2 块硬盘” 起步(灵活且安全),后续根据容量需求逐步添加硬盘,或参考 Synology 官网的 “RAID 计算器”(输入硬盘数量 / 容量,自动推荐适合的 RAID 类型),降低配置门槛。